在日前举办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研讨会上,许多政府官员和专家表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和产业开发正逢其时。
农业转方式的重要选择
我国粮食生产去年已实现“十一连增”,但从发展来看,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加。同时,受资源瓶颈收窄、环境压力加大、种植效益降低等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土地有限而劳动力较为充足的发展中国家种植。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与小麦、水稻相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在中国分布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空间很大。”
“在年降水量只有350毫米左右的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介绍说。在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作物。
有助改善膳食结构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愿望也愈加迫切。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为居民提供适合饮食习惯的马铃薯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是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我国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广泛宣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引导居民健康消费。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小虎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以面制和米制为代表的主食产品,营养结构趋同、不全面,而且热量高,部分消费者甚至出现了阶段性不吃主食或极少量摄入主食的不科学饮食行为,打乱了正常饮食规律。马铃薯热量较低、营养全面,能够适应现代居民对主食消费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产业化发展条件已具备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介绍,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团队开展了主食马铃薯品种筛选、配方与工艺、品质形成机理及营养素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马铃薯馒头、面条的产业化生产示范,为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余欣荣指出,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产业化发展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要指导各地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还要强化整体布局,抓好梯次推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品消费市场和示范带动效应,选择重点推进城市,以其为核心带动区域内马铃薯主食加工及消费,构建起梯次推进、拓展市场的格局。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延庆县已成为国内的种薯研发基地,年产马铃薯微型薯1.5亿粒。此外,延庆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还将签订马铃薯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高产高效示范等方面合作,共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